載入中...請稍候...

香港到會服務的營養搭配建議

發布的 11th Aug 2025 @ 9:57 AM

香港到會服務營養搭配建議:健康與美味並重的宴客之道

香港作為國際美食之都,到會服務(外燴服務)因應商務宴請、家庭聚會及節慶慶典需求日益多元化。然而,傳統到會菜式常以高油、高鹽、高糖為特色,長期食用可能增加慢性疾病風險。本文結合香港衛生署《膳食指南》及本地飲食文化,提出一套兼具營養均衡與口味適應性的搭配建議,幫助消費者在享受美食的同時維護健康。

一、主菜設計:葷素搭配,控制紅肉比例

香港到會菜單中,主菜通常佔據核心地位,但傳統選擇如燒味拼盤、避風塘炒蟹等多以紅肉或油炸食材為主。營養學建議,成人每日紅肉攝取量應控制在70克以內(約手掌大小),因此主菜可採用「2葷1素」或「1葷2素」比例。例如,將傳統「燒鵝+叉燒+油雞」三拼改為「白切雞(輕油脂)+清蒸石斑(優質蛋白)+蒜蓉蒸時蔬(纖維)」,既保留宴客的豐盛感,又降低飽和脂肪攝入。若需保留紅肉,可優先選擇瘦肉部位(如豬里脊、牛腱肉),並搭配酸梅醬等低鹽調味料替代醬油或蠔油。

二、湯品選擇:減鹽增鮮,避免「濃湯陷阱」

香港人愛喝湯,但到會服務中常見的「佛跳牆」「藥膳湯」等因長時間燉煮,鈉含量易超標(每碗湯可能含超過1,000毫克鈉,接近成人每日上限的一半)。建議改選清淡湯品,如「玉米紅蘿蔔雞湯」(利用蔬菜自然甜味減少鹽使用)、「冬瓜薏米排骨湯」(冬瓜利尿消腫,薏米祛濕),或「番茄豆腐魚湯」(番茄酸味提升鮮味,豆腐補充植物蛋白)。烹調時可採用「後放鹽」技巧,即在湯煮好前5分鐘加鹽,同等鹹度下可減少1/3用鹽量。

三、蔬菜與澱粉類:色彩豐富,增加全谷物比例

蔬菜是到會菜單中常被忽視的環節,但《膳食指南》建議成人每日蔬菜攝取量應達300克以上。菜單設計可遵循「三色原則」,即每道蔬菜包含深綠色(如芥蘭、菜心)、紅黃色(如彩椒、南瓜)及白色(如冬瓜、白蘿蔔)食材,以確保攝取不同維生素與礦物質。例如,「蒜蓉炒時蔬」可混合菠菜、紅蘿蔔絲及木耳;「蒸水蛋」可加入碎香菇與蝦仁提升營養密度。

澱粉類方面,傳統白米飯或炒飯因精製加工導致膳食纖維流失,建議部分替代為糙米飯、紅米飯或五穀雜糧飯(如小米、燕麥、蕎麥)。若需保留炒飯,可增加蔬菜比例(如豌豆、玉米粒、胡蘿蔔丁)並減少油量,或改用「蔬菜炒烏冬」(烏冬面含麩質,適合需控制血糖者)。

四、甜點與飲品:低糖天然,避免隱形糖分

香港到會甜點常以蛋撻、芒果布丁等高糖食品為主,單份糖分可達20克以上(接近成人每日上限的一半)。建議選擇天然甜味食材,如「紅豆沙(無額外加糖)」「椰汁西米露(用新鮮椰汁替代罐裝椰奶)」或「水果拼盤(搭配低脂酸奶)」。若需提供蛋糕,可選擇「芝士蛋糕」(以奶油奶酪為主,糖分較奶油蛋糕低)或「抹茶慕斯」(抹茶粉含抗氧化物質)。

飲品方面,傳統「鴛鴦奶茶」「檸檬茶」因含糖漿或煉乳,單杯糖分易超標。可改為「檸檬薄荷水」(新鮮檸檬切片加薄荷叶浸泡)、「無糖豆漿」或「花草茶」(如洋甘菊、玫瑰花)。若需提供酒精飲料,紅酒(含多酚抗氧化物)比啤酒或烈酒更健康,但需控制攝取量(男性每日不超過2杯,女性1杯)。

五、特殊需求考量:靈活調整,體現人性化服務

香港人口結構多元,到會服務需兼顧不同飲食禁忌。例如,為素食者提供「菌菇素雜燴」(用乾香菇、竹笙提升鮮味)或「藜麥沙拉」(藜麥含完整蛋白質);為糖尿病患者設計「低GI菜單」(如清蒸魚配糙米飯、蒸南瓜替代甜點);為高血壓人群減少醬料使用(如用檸檬汁替代醬油調味)。服務商可提前詢問客人需求,並在菜單中標註「低鹽」「低糖」「無麩質」等標籤,提升服務專業度。

六、實踐案例:健康到會菜單範本

以下是一份供8人享用的健康到會菜單範例:
前菜:涼拌木耳絲(低熱量,促進腸道蠕動)
主菜:清蒸石斑(優質蛋白)+ 白切雞(輕油脂)+ 蒜蓉蒸時蔬(纖維)+ 番茄豆腐魚湯(低鈉鮮味)
澱粉:五穀雜糧飯(膳食纖維豐富)
甜點:紅豆沙配新鮮芒果(天然甜味)
飲品:檸檬薄荷水(無糖解渴)

此菜單總熱量約1,200-1,500千卡/人(依食材分量調整),飽和脂肪占比低於10%,膳食纖維達20克以上,符合《膳食指南》建議。

香港到會服務的營養搭配需在傳統與健康間取得平衡。服務商可透過葷素比例調整、低鹽烹調技巧、天然甜味替代及特殊需求響應,打造既滿足味蕾又照顧健康的宴客體驗。消費者在選擇服務時,亦可主動溝通營養需求(如減鹽、低糖),共同推動行業向更專業的方向發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