發布的 4th May 2025 @ 3:46 PM
香港作為國際化都市,其到會服務(即外燴服務)的衛生保障體系遵循嚴格的法規監管與行業自律。結合特區政府衛生署、食物環境衞生署(食環署)及業界實踐,相關措施可歸納為以下四個維度:
香港《食物業規例》(第132X章)明確規定,所有提供到會服務的機構須申領「食物製造廠牌照」或「綜合食物店牌照」,並接受食環署定期巡查。2025年最新數據顯示,食環署全年檢查次數超過12萬次,對違規業者處罰率同比提升15%。監管重點包括:
場所衛生:廚房面積需達每名員工4平方米以上,排水系統須設防蟲網,冷藏設備溫度需維持在4℃以下。
人員資質:主廚及從業員須持有「食物安全證書」,完成食環署認可的15小時衞生課程。
溯源管理:業者需保存食材進貨單據至少60日,高風險食材(如刺身、生蠔)需附原產地檢疫證明。
業界普遍採用HACCP(危害分析重要管制點)系統,針對到會服務特性制定專項措施:
溫控管理:冷盤運送車須配備GPS溫度監控,確保全程0-4℃;熱食餐盒內置溫度計,送達時中心溫度不得低於65℃。
交叉污染防控:生熟食加工區嚴格分隔,刀具顏色編碼管理(紅色處理生肉、藍色處理海產、綠色處理蔬菜)。
化學殘留檢測:每月抽檢餐具表面ATP生物熒光值,合格標準為RLU值<30;清洗劑濃度需符合EN1276標準。
2025年4月衛生署發佈的《集體用餐衛生指引》強化以下應急措施:
食物中毒預案:業者須備存過去30日供餐名單,一旦接獲2例以上相似症狀投訴,需2小時內通報衛生防護中心。
過敏原警示:菜單需標示含麩質、甲殼類等8大類過敏原,使用專用顏色標籤區分。
疫情特控:現場服務員工須完成新冠疫苗全程接種,並持有48小時內核酸檢測陰性證明。
香港外燴業商會推出的「優質到會服務認證」計劃,要求會員單位達成:
透明化標示:在合約中明示食材品牌(如使用荷蘭皇家菲仕蘭奶油、日本越光米),並提供農藥殘留檢測報告。
智慧化追溯:部分業者引入區塊鏈技術,消費者掃描餐盒二維碼可查閱食材全流程信息。
保險兜底:購買保額不低於2000萬港元的公共責任險,覆蓋食物中毒、外送延誤等風險。
2025年4月,衛生署聯同食環署展開「春茗外燴專項行動」,檢查326家業者,發現:
6家業者因冷藏設備溫控失效被勒令停業整頓;
14宗個案涉及食材未附檢疫證明,涉事貨品總值超50萬港元;
首次引入「神秘顧客」機制,發現3家業者實際供餐與樣品存在20%以上份量差異。
上述措施共同構建了香港到會服務「從農場到餐桌」的全鏈條衛生保障體系。業界專家指出,未來發展方向將聚焦於智慧化監管(如AI圖像識別監控廚房衛生)及碳足跡標示,以適應國際會展需求。